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凝聚全球合作共识——写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4-11-18 20:19:23 来源: sp20241118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

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指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要旨所在。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乘坐在同一条大船上。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各国理应超越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和制度的差异,共同呵护好、建设好这个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中国方案。

为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主席2021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首提全球发展倡议;为应对持续复杂变化的国际安全局势,习近平主席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着眼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主席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自此,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彼此呼应、相辅相成,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路径。


这是2023年10月30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这是2023年10月30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谱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当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议应时而生。

全球文明倡议既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又努力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既重视文明传承,又鉴往知来,合力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公共产品。当这些倡议被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所接受时,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道路就出现了。


这是2023年12月8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拍摄的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这是2023年12月8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拍摄的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中国力量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

2023年5月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深厚的历史渊源、悠久的文明传承、共同的伟大梦想,将中国同中亚五国团结在一起。


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中亚国家高度评价并愿积极践行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中亚峰会发表的《西安宣言》,折射出中国理念的广泛影响力。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方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4年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准备发车。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24年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准备发车。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促进心与心相通,启人文交流新篇——

中国广州,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共话“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相处之道;

美国旧金山,面向美国友好团体,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越南河内,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共同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强调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

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致力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各方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一年来,中方不遗余力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搭建平台,奏响“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契合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激扬起消弭误解隔阂、增进民心相通的合力。


这是2023年7月28日拍摄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焰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这是2023年7月28日拍摄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焰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尊重文明多样性,彰显开放包容胸怀——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面对个别势力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中国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习近平主席指出,“多样文明和谐发展是地区国家人民的美好愿景”;

主持中国-中亚峰会,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强调,“金砖国家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

俄罗斯知名东方学家扎哈罗夫表示,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寻求将其思想变成所有人的教条。

“中方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倡议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彰显中国的大国胸怀。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文明交融之光——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无价之宝。”2023年金秋,漫步于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发出赞叹,感慨中国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新华社发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新华社发

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今天的中国,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这一年,中国同各国携手,积极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队让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携手共赴实现世界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3年12月3日,一场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遗址命名的论坛在杭州举办,令世界瞩目。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贺信中,“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的真诚希冀,令现场中外嘉宾心潮澎湃。


2023年12月3日,外国艺术家应邀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席首届“良渚论坛”。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3年12月3日,外国艺术家应邀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席首届“良渚论坛”。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观察人士注意到,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2日、3日、4日连续三天内,分别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届“良渚论坛”、“2023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期待同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互学互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封封贺信,传递出中国同世界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诚挚意愿。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图景,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各自现代化注入强大信心、提供有力借鉴。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习近平主席说。

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实见效,从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到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2024年1月,在一场关于全球文明倡议的专题研讨会上,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副校长纳阿拉由衷感慨,全球文明倡议证明了合作的力量和各国在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责任,这必将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拉脱维亚前总统弗赖贝加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主张顺应大势,旨在推进合作伙伴的共赢合作,使得人们在多边主义的机制下实现和平、相互尊重、共同繁荣;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表示,相信在中国的持续推动下,各国携起手来,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繁荣的世界;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认为,如果尊重所有的文明,就能共同建设以理解与和平为标志的人类文明。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是一个拥有璀璨文明的大国的历史担当,更是中国矢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庄严承诺。

文字记者:孙奕、温馨、成欣、马卓言、袁帅

视频记者:张百慧、乔本孝、孙鑫晶、马丽娟、陈刚、谢锷、杜白羽、田明、周思雨、陆睿、郭圻、李晓鹏、李骥志、马志异

海报设计:钱程

编辑:王敏、郭宝江、苗夏阳、聂焱、赵婷婷、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郜新鑫、曹江涛

(责编:曹欣悦、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