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水网体系 保障用水安全

发布时间:2024-11-18 21:19:12 来源: sp20241118

原标题:健全水网体系 保障用水安全

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全面提速,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标准较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国家水网体系,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实施国家水网建设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应以国家水网建设为抓手,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骨架,建设网络联通、调度自如的全国水网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通过构建各层级水网,满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对水量和水质的需要,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当前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

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调配、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水网是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的基础,对推动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水网建设包含如下几方面的重点任务。

——国家水网体系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国家与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引调排水工程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为“结”。通过“纲、目、结”的科学布局,立足流域整体和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国家骨干网与省市县水网之间的衔接,增强城市和农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水网的功能作用。

——优化全国及重点区域水网建设布局。加快实施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深化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论证,推进西线工程规划;推进东北松辽区域网、西北内陆河区域网、西南区域网、东南珠三角及北部湾区域网等重点区域水网建设。

——依托国家骨干网及上一级区域水网的调控作用,形成互联互通的省市县各级水网体系。

——构建蓄引提调协同的供水网络,充分挖掘现有蓄引提调工程的供水潜力,推进重点水库工程建设,加强流域水系水库群联合调度。

——结合国家骨干网和省市县级水网,构建多源互补、集约高效的城市供水水源格局。

——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强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改善灌区水源互联互通互济条件,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国家水网建设存在的主要短板

然而,我国在实施水网建设重点任务过程中,仍存在水网总体规模、区域供水保障、水利工程监测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国家水网总体规模不足,国家与流域水网体系架构尚未构建完成,水网与其他基础设施尚待形成统一规划,水网覆盖面不广,空间连通性不强。水网设施的区域布局和城乡布局不均衡,区域和城乡水利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距,水网格局尚不满足空间均衡要求,水网设施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城镇地区,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水网配置体系不完善。

二是区域供水保障程度有待提高,供水工程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地区存在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这些地区大多水源不足且径流丰枯变化较大,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用水增长的需求。此外,农村地区规模化供水管网覆盖程度低,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

三是水利工程监测网络覆盖率较低,一些江河堤防、中型水库和大多数小型水库缺乏安全监测设施。水利工程调度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智能化水利基础设施匮乏,调度调配与精准控制能力不足,影响水利工程整体效益发挥。

统筹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的路径

为纾解国家水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统筹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完善水网结构和功能,构建用水和治水制度体系,提升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序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功能。

第一,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结构和系统集成,推动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建设,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控制性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行多元化水资源供给,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用水规模,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重点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供给的保障标准。健全防洪措施体系,提升洪水灾害防御和风险防控水平。加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

第二,推动国家水网绿色工程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和绿色运行,以最小的生态影响实现最大的工程效益。科学规划国家水网工程规模和布局,实行节水优先,挖掘缺水地区的节水潜力,合理确定需调水量,避免过度调水。充分考虑水源区绿色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输水沿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保障生态用水。以水源区生态安全为前提,打造生态水利工程样板,降低调水工程生态风险。

第三,完善国家水网工程管理制度,统筹水源区和受水区,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上地下之间的关系。完善水网工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流域—地区的各级用水精准化管理,推动各层级用水管理改革,有效提升用水效率。实施涉水工程联合统一调度,提高调度运行水平,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对于公益性、普惠性较强但产出较低的水利工程,需通过水价改革和精准补贴等方式维护工程运行。

第四,健全国家水网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拓宽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强企业与地区联合,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创新水网建设投融资机制,使其既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又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构建水利基础设施智能化体系,加强传统水利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相融合的智能水利设施。完善国家水网智能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多维监测、协同联网和预测预警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实行水网全过程、立体化监管,开展水网各类风险的智能感知和动态分析,实施水资源调度、防洪调度和水生态调度智能化,实现多目标智能化联合调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