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基层行|“疏”堰塞 “补”堤坝,他们为什么能?

发布时间:2024-11-14 15:48:09 来源: sp20241114

  中国青年网合肥8月31日电(记者 郭文静)7月8日晚10点33分,经过连续79小时与洪水鏖战,那曾被撕开226米的决口封堵成功,比预定时间缩短近13小时。见证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封堵成功的这一刻,来自中国安能的救援队员们百感交集。

  近日,记者跟随“应急救援基层行”活动走进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合肥队(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了解这支英雄队伍背后的故事。

  闻令而动 尽显“水电铁军”担当

  中国安能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由原武警水电部队转隶而来,是唯一一家以应急救援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作为集团致力打造的“1个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中心+13个基地+9支专业救援队”的力量体系之一,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合肥队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提供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保障。

  “扛起背包就出发,放下背包就战斗!”在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抢险现场,那一抹熟悉的“救援红”从不缺席。今年以来,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合肥队圆满完成了安徽歙县抗洪抢险、安徽六安决口封堵、湖南华容特大决口封堵、辽宁葫芦岛水毁道路抢修等急难险重任务。

  战衣虽改,初心不变。“无论身着‘橄榄绿’还是‘救援红’,我们保卫人民,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是不变的。”合肥救援队分队长张旭升表示。

  部队时期,张旭升参与了四川瀑布沟、枕头坝、黄金坪等电站建设,也参与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抢险、2015年深圳特大滑坡抢险等救援工作。改革转制之后,他和战友们选择成为应急救援队伍中的一员。2020年安徽抗洪抢险、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抢险、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灾害抢险......历次抢险救援,他和队友们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从未缺席。

  建救兼备 项目一线练“精兵”

  工程救援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如何培养能够有效处置洪涝、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和战时引发的水库大坝损毁、电力中断、山体滑坡、堤防决口和堰塞湖等险情的专业救援人才?

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副总经理王维伟。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摄

  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副总经理王维伟表示:“项目现场就是最好的训练场,只有在一线项目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有能力面对工程救援灾害发生时的各种突发情况。”

  近年来,中国安能在承担工程救援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组建大坝浇筑、洞挖等专业化分队,将救援力量嵌入工程项目,用市场机制磨炼专业能力,打造形成“平战结合、建救兼备”的能力生成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救援队伍的能力水平,探索出一条常态化担负工程救援任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我们的巢湖救援基地平时只有40名队员,其余队员都在各地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作业,只要有险情发生,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就近奔赴现场。”王维伟表示。

  科技救援 抢险战场的新利器

  新时代的抢险救援,少不了科技智慧的辅助。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采集实时影像,无人监测船沿大堤不间断采集水下地形地物动态变化,无人驾驶挖掘机进入不不确定因素的危险环境……在争分夺秒的救援过程中,依靠快速响应、现场采集数据并实时传输等特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传统方式结合,在应急救援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国内最先进的侦察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自扶正救生艇、GX416植保机、地质雷达......应急管理部为救援基地配备一大批国内顶尖的侦测、排涝、救援等高精尖救援装备,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救援能力。”张旭升介绍道。在今年的葫芦岛救援和黄山歙县小川方向山体滑坡救援现场用到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实现高效测量真实三维坐标和快速获取山体塌方面积,在提升救援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效保护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驾驶员操控无人驾驶挖掘机。中国青年网记者 郭文静 摄

  据王维伟介绍,中国安能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研究院还联合研发了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具有实时掌握人员、装备、物资分布、功能,通过手环、定位器,精准掌握人员位置和生命体征状况、装备位置和行驶速度等信息,遇有人员生命体征异常、装备超速行驶等情况,可以实现实时预警。系统还可以通过AI、数字孪生等手段,模拟决口、滑坡、内涝等任务场景,推演优化处置方案。

  “下一步,基地将着眼工程救援技术研发、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抢险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拓展‘应急救援+’产业发展,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发挥‘国家队’‘专业队’的独特作用,有效满足重大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的战略需要。”王维伟表示。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