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1:34:26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杭州1月27日电( 王潇婧)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子”,其最强“内核”在于1000万的市场经营主体。他们的感受,是衡量发展环境好不好、发展态势好不好的关键指标。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下,地方该如何落实具体行动,给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闻发布会现场。王潇婧摄26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下称条例),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部具有浓浓“浙江味”的创制性法规,条例的制定出台,为该省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对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立法:“先立后破”的重要抓手
2024年浙江省两会上,“营商环境”成为热门关键词之一,《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上述条例在2024年浙江省两会上进行审议表决。据悉,条例建立基础体制机制,夯实优化营商环境根基;健全创新支持体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开放提升举措,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健全尊商亲商机制,打造最优人文生态环境……
近年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了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等一系列营商环境领域的专项法规。
2023年年初,浙江省委提出三个“一号工程”,强调要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引领推动各领域改革。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说,上述专项法规侧重于解决某类市场主体或营商环境某些领域的具体问题。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有必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营商环境法规,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法治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以往强调‘稳’,到现在突出‘进’和‘立’,释放出鲜明的政策信号。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先立后破’的重要抓手。”吴恩玉解释,一方面,通过立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新机制、新规则。另一方面,在“立”的基础上,将不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则及时破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保经济之‘稳’。”
聚焦民营企业痛点堵点
条例共十章,九十六条,从市场管理、政务服务、要素支撑、数字赋能、创新支持、开放提升、人文生态、法治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基础制度、具体规则和措施,并将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经验通过立法予以固化。
政务增值化改革旨在加快政务服务从“一件事”向“一类事”、一个点向整个面、一个环节向全链条、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赋能服务迭代升级,让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截至目前,浙江省所有市县、省级新区均已挂牌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各地平均梳理提出增值服务事项150项,企业开办、项目开工建设等24件“一类事”加快在地方落地。
为深入推进此项改革,条例对实践中形成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一类事”服务场景等经验予以提升,坚持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强化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加快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为企服务新生态。
“将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建设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32条’落地职能,全方位加强政策发布、量化、解读、兑付、评估、迭代全闭环管理。”浙江省委改革办副主任董继鸿说。
为构建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条例指出,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浙江)应当通过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公共信用信息修复结果互认、共享和同步更新机制。
在政务服务便利化方面,条例中有一项值得关注,即专项信用报告可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行为证明。
“以杭州某集团上市融资为例,企业要到公安、市场监管等10多个部门的办事大厅窗口申请开具相关证明,长则一个月,最快也需要3-5个工作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方豪坦言,针对这一痛点,浙江推出“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依托数字化应用,有效减少了企业办事时间和成本。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条例规范政策优化监管,强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
例如,在监管机制方面,建立“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具体制度,规定编制“双随机”抽查事项和综合检查场景清单,实现抽查标准化、“综合查一次”。在权益保障方面,规定慎用强制措施,不得违法采取普遍停产停业等措施。
在合规管理方面,要求加强重点产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编制合规指引。在民营企业内部腐败治理方面,则要求公安机关及时立案侦查,检察院对应立案不立案等问题依法开展法律监督,法院健全审理机制并加大追赃挽损力度。
优化营商环境重在“落实落细”
条例出台当日,不少企业家表示,这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培育和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然而,如何让条例更好地落地见效?贯彻执行实施是一道“必答题”。
在董继鸿看来,既要提升领导干部履行优化营商环境法定职责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又要帮助企业更好学习了解和掌握运用,“我们正组织编写条例单行本、解读手册等,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
同时,要发挥条例的法治护航作用,推动贯彻其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民营经济32条”等有机融合,以条例落地见效推动营商环境取得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条例内容,将推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提升、招投标监管机制改革、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等专项行动,破解营商环境方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还要通过健全完善配套制度,推动各地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制定条例配套制度和细则,推出更多管用、可行的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切实推动条例落细落实。”董继鸿说。(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