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3:42:42 来源: sp20241101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大批青年奔赴祖国西部边陲,投身于屯垦戍边的事业中,用青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60多年来,昔日荒漠变为片片绿洲,少年的青丝却已成华发。近日,“砥砺奋进新征程 兵团精神续荣光”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马太生家里,听他讲述当年的屯垦故事。
马太生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网 周静圆摄
1941年出生的马太生从小靠吃百家饭长大。1956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屯垦戍边号召,来到边疆与众多青年一起建设西部边陲。
马太生回忆,1957年12月,他加入了修渠大军。“那时国家缺粮,如果把莫索湾大渠修好了,几百万亩土地就能生产粮食了。”马太生说,莫索湾当时还是一片莽莽荒野,要开荒首先要有水,而水源远在30公里外,所以必须抓紧修建一条总干渠。
修渠挖土,每天定额每人挖1.5立方米。可当时正值寒冬,严寒的天气将红焦土冻得比石头还硬,60厘米的粗钢钎都砸成了碎片,还是无法完成任务。
为此,马太生独创“挖空冻土,下层掏暖土”的方法,烤化一片冻土向下挖洞,将地下的干土掏空后在上面用榔头砸,工程进度因此提高了很多。
1958年6月,全长30余公里、最宽处30余米、最深10多米的莫索湾总干渠全线贯通。马太生至今清晰记得,大渠挖成那天,工地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
马太生向采访团讲述自己获得奖状的经历。人民网 周静圆摄
60多年有苦有累,马太生却没有后悔。作为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家里珍藏着十几张奖状、证书。即便退休,他依然关心社区建设,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刻以优良的作风要求自己,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
“身为兵团人,我这一生很骄傲。”马太生坚定地说。
相关链接: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守护精神丰碑 让红色文物“活起来”
在焊花中淬炼成才 这位青年工匠不简单
坚守防风林28年 护林员马晓华把青春献给这片沙海
(责编:温璐、邓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