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10:52 来源: sp20241118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于文静 郁琼源)春节临近,人们的餐桌和年货购物车里肉食种类丰富,“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国内外产品花样繁多。
根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科院最新统计,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近三年冻精市场推广占比17.8%;自主培育的12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5%;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提升到25.1%。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种子,其实不只是粮食蔬菜,动物种源也是广义的“种子”。鸡、牛、虾,餐桌上看着普通的这些品种,以前种源不同程度靠进口,白羽肉鸡种源甚至100%依靠“洋种子”。
这是为啥?
吃得少、长得快、得病少、生得多,是“洋种子”的普遍特点。发达国家发展现代畜禽养殖时间早,基础数据和繁育体系强;我国发展现代畜禽养殖只有数十年,虽然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但育种技术和效率还有不小差距。
只有核心种源攥在自己手里,才能不管国外形势怎样,咱老百姓的餐桌有保障。
三件“宝贝”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自主培育、到百姓碗里来的?
正如炒菜需要好的食材、炊具、烹饪技术,育种也要有好的种质资源、科研平台、育种技术。近年来,我国三管齐下,加快产学研合作,步步为营。
以“一只鸡”为例,白羽肉鸡适合做快餐、团餐和加工制品,供给量占我国鸡肉市场半壁江山。历经几十年磨一剑,2021年底三个国产品种通过审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今,自主培育品种市场占有率25.1%,去年还出口坦桑尼亚,试水国际市场。
鸡、牛、虾,这“三鲜”的一小步,是中国饭碗的一大步。
2021年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来,着力推动“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
2023年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第三年。“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育种基础打得咋样?
成绩单挺亮眼。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已经完成,其中新发现帕米尔牦牛等畜禽品种资源51个,采集制作水产资源12万多份。
同时,国家海洋渔业种质资源新库建成运行,畜禽种质资源库加快建设。300个种畜禽场站、101个水产原良种场组成良种繁育“国家队”,基本实现猪牛羊禽、鱼虾蟹贝全覆盖。
上述巨大宝库,是我们发展这“三鲜”、培育更多“鲜”的底气。
围绕这些陆海“宝贝”,下一步如何齐发力?
龙头企业将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携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育种联合攻关,农业科研“国家队”将强化应用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种源市场竞争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农业科技的进步,终将体现在老百姓餐桌的一蔬一饭,鱼羊为“鲜”。有了“中国芯”加持,中国饭碗、中国味道值得期待!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