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长城长,北疆正芳华

发布时间:2024-11-10 06:07:38 来源: sp20241110

本报记者殷耀 于嘉 勿日汗 哈丽娜

长城,如巨龙般蜿蜒前行,翻越千峰,时隐时现。一侧铺排着良田万顷,农耕民族在此播种五谷、蚕桑丝织;一侧延展着茫茫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驯养牛羊。习惯不同,资源迥异,他们在数千年的分野、碰撞中融合共进,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

长城,就是这段融合史诗最直接的见证者。它曾目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金戈铁马,也曾聆听“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的商队驼铃。越过隘口,草原上的牛羊、马匹,与中原地区的布匹、茶叶实现交换。兵戎相见千余年的农牧界限逐渐消遁,而长城沿线书写的壮丽诗歌依然延续。

分布于15个省区市、总长度逾2.1万公里的长城,约三分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涉及战国、秦、汉、北魏、西夏、金、明等多个历史时期。曾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与汉民族在长城内外广泛交流、融合,让中华文明繁荣壮大。

当前,这一道道古老长城正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而生活在内蒙古长城两侧的2400万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安居乐业,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长城内外皆是故乡

夏日,驱车穿越阴山山脉,一旁的山腰上、沟谷中,断续绵延着古老长城,有土夯的,也有石筑的,虽偶有残缺,仍气势恢宏。看着一段段沧桑的墙体,眼前仿佛闪过烽火连天、边声四起的场面,抑或呈现出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互通有无、交往交流的场景。

历史上,长城一度扮演军事防御体系的角色,包括边墙、关隘、亭障等设施,但长城内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止息。不同民族在碰撞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沿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一条山间县道自西向东行驶,途经一处开阔的观景区,便来到战国赵北长城遗址附近。这段长城大致沿阴山南麓依山而建,蜿蜒起伏,墙体均为夯筑,夯土层次清晰,南侧则是历史上因水草肥美而闻名的土默川草原,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60多年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其名篇《内蒙访古》中,就提及包头市境内的赵长城遗址: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他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丹达尔说,公元前300年前后,赵武灵王沿着阴山南麓地带修筑了东起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至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西端一带的长城,即战国赵北长城,它在内蒙古境内延绵长达500余公里。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专家表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将中原传统的宽袖长袍改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并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形式,练习骑射,以增强国力,而赵北长城就见证了这段中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史。

历史上不少朝代在长城沿线设置郡县管辖,方便了各民族间交流合作,为商业发展和民族融合提供了良好环境。

阴山以南的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的北城,曾是秦九原郡九原县故址,也是秦直道的北端点。到了汉代,北城为汉五原郡九原县城,在其东南侧新建的南城,设汉五原郡五原县城。至今,麻池古城夯土城墙清晰可见,墙体最高处达七八米,城址及周边地表散落有较多的陶片和残砖瓦片,现城内已成为耕地。

丹达尔表示,秦时,麻池古城作为秦直道北端点,属于以扼守阴山南北通道昆都仑沟而建的边防重镇。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阴山地区日渐和平,长城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繁荣起来,呈现出《汉书·匈奴传》所记载的“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和“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安宁景象。

麻池古城附近的召湾汉墓出土了有着“单于和亲”“单于天降”等字样的铭文瓦当,反映当时昭君出塞、匈奴归附汉朝的史实。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说,麻池古城曾是昭君出塞和呼韩邪单于南下的必经之地,古城附近汉墓出土的两种“单于”文字瓦当是有力证据。昭君出塞和亲不仅带来了西汉晚期北边60多年的和平,也为东汉初年南匈奴到今包头地区归附汉朝做了铺垫,麻池古城附近墓葬中出现大量殉葬的马、牛、羊等动物骨骼,见证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高度融合、凝聚一体的历史。

此外,山西、内蒙古交界的明长城沿线当时有众多“马市”,体现不同民族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北魏在绵延数千里疆域修筑长城,设置六个军事重镇,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汇起来,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北宋长城与油松相伴千年,共同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到了清代,一条始于福建武夷山,远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逐渐兴起,它穿越长城古堡,见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交往历史。另外,在“走西口”过程中,一些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经长城杀虎口出关,抵达今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开拓新的家园。

无人机成保护长城的“利器”

全长约为赤道周长的一半、横跨2000多年历史长河的长城,如同规模宏巨的人类史诗,书写着历史与今天。它也像一位年迈的长者,需要人们用心呵护。

夏季的锡林郭勒草原,天空蔚蓝,草原碧绿。草原深处的金界壕(金长城)蜿蜒起伏,依稀可见当年雄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广人稀,零散分布着金界壕等重要的长城遗址。它们虽是一段段“土墙”,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太阳刚升起,“95后”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队员宝力嘎便拿起备好的水和食物,戴上遮阳帽、眼镜,骑着马奔向远处的金界壕。

宝力嘎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牧民,2018年加入正蓝旗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我没事时就喜欢到金界壕遗址走一走,感受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文物部门招聘马背文物保护队队员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宝力嘎说。

大部分金界壕位于草原深处,人迹罕至。为保护金界壕及野外文物,2011年,锡林郭勒盟组建起一支以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为指导、农牧民自愿参与的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队员们可在从事牧业生产的同时,在文物和遗迹分布较密集的草原地区开展保护、巡查和宣传活动。

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文物科副科长包嘉宁介绍,这支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制止过工程施工、个人取土等对金界壕及其他文物破坏的行为,也为破获部分涉文物犯罪案件提供有效线索,成为当地长城和文物保护的“利器”。

目前,锡林郭勒盟发展文物保护队员160余名,足迹遍布整个草原。

随着一串串清脆的驼铃声在大漠里悠悠响起,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乌银小分队队长铁木尔萨那穿过荒原、跨过砂石沟,去查看一座建于西夏时期的烽火台。

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三分之二的阿拉善盟,文物遗址众多,仅在阿拉善左旗境内,就有40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汉代、西夏和明代三个时期的长城遗址均有分布。由于地广人稀、古迹分散,且专职文物保护人员相对少,文物古迹管理保护工作面临困难。

2015年,当地农牧民自发组成一支基层文物保护队——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保护、巡查散落在沙漠、戈壁深处的文物。

铁木尔萨那说,由于长城、烽火台等文物多数地处戈壁大漠之中,骆驼是前去巡查最适合的交通工具。队员们经过培训,熟悉相关知识和技能后,根据居住地点有效分配巡查点段。

近年来,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共组织8000余人次,对阿拉善左旗境内400余处古遗迹等进行巡查,并配合有关部门打击破坏长城、烽火台等犯罪行为。

包头市固阳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在战国赵北长城北侧新筑的一道长城。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对这道长城加以修缮并沿用。1996年,固阳秦长城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落和平是固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当地人称他为“固阳秦长城金牌讲解员”。

“守护秦长城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月至少三四次去长城沿线巡查、保护。”落和平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每个人都应了解长城、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令落和平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长城保护宣传力度加大,固阳县组织了数十名志愿者,成立长城保护队,让更多人主动加入到长城保护行动中。

除了动员群众力量,内蒙古文物局为全区103个旗县区文物部门配发无人机,全方位清晰记录长城等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面貌,成为守护长城安全的重要利器。

内蒙古文物局文物督察处处长王贵兵说,无人机灵活便捷,既节约巡护时间,又能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锁定违法犯罪证据。另外,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监控,可为文物保护监测提供长期数据,有效提升了田野文物的管理水平。

黄河与长城“握手”

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中,长城曾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长城文化传承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2019年部署启动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惠及大众,让长城精神历久弥新。

“内蒙古拥有全国范围内空间分布最广、涉及历史时代最多、工程规模最大、分布地理区域最为多样的长城文化遗产。”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说,内蒙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城历史文化带,具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丰厚资源。

内蒙古各重点区域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长城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除了健全完善保护管控区,内蒙古还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建设。

包头市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今年5月1日开放,“五一”小长假推出旅拍、徒步、研学、历史文化讲座等活动,迎来游客超过13万人次。端午节期间,固阳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全员上岗,组织文化馆等单位的演职人员在公园内的色尔腾广场表演大型实景剧《昭君出塞》,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感受长城历史文化魅力。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明长城全长155公里,沿线有敌台、马面、烽火台、堡等分布。清水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拟于今年7月开园。该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负责人乔俊林介绍,一期施工项目包括长城文化体验中心、民宿酒店等单体建筑物主体工程,未来还规划打造各色花海、增设空中栈道,以及露营、手工坊等多功能设施。

近年来,长城沿线地区紧抓文旅发展机遇,积极发掘自身优势,既让更多民众接触长城、感受长城文化魅力,又带动长城沿线百姓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在明长城脚下的清水河县北堡乡栜木塔村,年过五旬的张存弟与家人经营着颇有特色的窑洞农家乐。窑洞内整洁的餐桌上,摆放着特色菜谱:炖笨鸡、油炸糕、手工花卷等。

随着暑期来临,前来旅游、研学的人逐渐增多,张存弟的生意也越来越火。“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60多人,收入2000多元。”她说,“客人们主要是冲着长城来的。在家就能有这样的收入,前些年想都不敢想。”

在清水河县,明长城还延续到老牛湾黄河大峡谷,形成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壮观景象。近年来,清水河县着力提升这里的农家乐发展水平,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民宿、露营、乡村体验等丰富的项目。

“我们坡梁地多,主要靠天吃饭,种庄稼收成少,多年来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老牛湾景区李家大院经营者靳飞霞说,“这几年,依靠黄河和长城,县里发展文化旅游,我们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很不错。”

靳飞霞表示,景区文旅设施不断提升改造,还发展了不同档次的民宿、露营等场所,不仅吸引大量其他省区市的游客,本地人来得也越来越多。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段,盘亘着约13.8公里的战国赵北长城遗址。当地在沿长城附近的农村路周边,支持发展农家乐等文旅融合项目。

赵北长城遗址附近,张全红7年前在政府引导支持下,用自家房屋和种植多年的杏林搞起农家乐。“从去年开始,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不少游客还去寻访长城遗迹。”她说,“长城文化越来越热,来休闲、露营的游客越来越多,收入比往年明显增加了。”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娜仁高娃跟丈夫和儿子生活在达巴图古城遗址附近。达巴图古城遗址是阴山山脉古长城沿线重要的障城,曾出土铁斧、铁甲片和箭头等。

多年来,娜仁高娃一家人自觉当起古城文物保护员。“古城可以说是家的一部分,不管是谁都不能破坏,动一砖一石都不行。”娜仁高娃说,10多年前,旅游牧家乐在草原兴起,政府鼓励她家试着搞旅游,于是经营起牧户游,一做就坚持了10多年。

看着与古城相距不远的旅游景区,娜仁高娃说:“这几年,古城附近的景区设施慢慢完善了,来玩的游客变多了,也带动了我们的生意。”

追绿而行

在内蒙古,除了一道道古老的长城,还有日益牢固的万里绿色长城。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的草原、森林、湿地、沙漠、河流和湖泊,把这片土地装扮得五彩斑斓。然而,这里也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严重的省区之一。

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以强大定力持续防沙治沙,64岁的高毛虎就是其中之一。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边缘,不足1米高的一丛丛沙柳随风摇曳,给沙漠带来勃勃生机。这些都是高毛虎今年春天带头栽下的沙柳苗。

高毛虎的家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在他的记忆里,年少时终日与沙为伴,举目四望,到处是一座连着一座的沙丘。家里经济拮据,结婚时,穿的衣服都是向别人借的。恶劣的条件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几乎看不到希望。

后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改变了这里的模样。在生态工程支持下,高毛虎和许多农牧民参与植树种草、绿化沙漠。凭着吃苦耐劳和细心学习,他逐渐组建起一支队伍,专门承包沙漠绿化工程。他们面朝黄沙背朝天,研究出“水冲沙柳”等提高成活率的种树方法,累计在库布其沙漠植树种草约10万亩。

在国家支持、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和农牧民的参与下,经过数十载艰苦治理,如今的库布其沙漠,约三分之一披上绿装。

这只是内蒙古持续防沙治沙的一个缩影。当前,内蒙古正全面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是攻坚战的一个主战场。生活在科尔沁沙地南缘、通辽市奈曼旗的宝秀兰夫妇,从1995年至今带领乡亲们造林近7万亩。

“最初治沙种树,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后来大伙儿跟着一起种,我就觉得治沙就是我们的责任。”宝秀兰说。

在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过程中,内蒙古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眼下,鄂尔多斯市正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规划建设长400公里、平均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让黄沙变为可光伏发电的“科技蓝”和被植被覆盖的“生态绿”。

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一处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现场,百余台推土机来回穿梭。施工人员通过铲高填平的方式,正将流动沙丘平整为百米高差不超过5米的地面,以符合光伏板安装要求。

而在已建成投用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园区,约5万亩的蓝色光伏板铺满大片沙漠。用无人机航拍,可看到这片“光伏海洋”里有一幅巨型骏马图。这是用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光伏电站,随着太阳东升西落,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自动调节角度追光。

在内蒙古,光伏电站不仅能发绿电,还能放羊。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荒漠草原上,一座总装机2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内,近百只绵羊分成3群,在光伏板下低着头吃青草。31岁的那顺孟和是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员,也是当地的牧民。

那顺孟和说,这里的光伏支架最低点与地面相距1.5米,高于普通光伏支架,可给羊群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实现板上发电、板下放羊。光伏板下有阴凉,牧草好像也长得更好。

眼下,“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的内蒙古正逐“绿”前行、向“新”出发。这里生产的1亿多千瓦时绿电,曾跨越1600多公里,点亮杭州亚运会。今年3月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预计今年底将实现新能源装机超过火电装机的目标。

如今的内蒙古长城两侧,绿色农畜产品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全国每10斤牛肉有1斤就产自内蒙古,每5斤羊肉有1斤来自内蒙古,每6杯牛奶有1杯多也产自内蒙古,内蒙古也有了“粮仓”“肉库”“奶罐”的美誉。

在河套平原巴彦淖尔市一片片田地里,麦畦规整,绿浪起伏,小麦长势颇喜人。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云高草长,信马由缰,牛羊好似珍珠撒……

这里也用越来越智慧的农牧业,往“中国碗”里装好粮、装好肉、装好奶。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一些牧民,给牛戴上北斗定位项圈,用北斗手持终端就能看到牛群的移动轨迹、所处位置。即使在“白毛风”、暴风雪的恶劣天气,也能精准找到它们。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一家有机果蔬基地,农民通过手机调节智能科技设备,就能随时随地掌握果蔬生长情况,实时监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酸碱度等数据,确保达到最佳生长环境。

科技进步正改变着这里传统的劳作。而农牧业发展变化的这滴露珠也折射出内蒙古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光芒。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赞叹:长城万里今犹在,北疆大地正芳华。

(责编:王震、陈键)